2025年5月14日,USD1在以太坊链上悄然完成了一笔新增铸造操作——500,000枚。这一操作虽然在数量上不算庞大,但却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:在BNB Chain高调支持USD1的同时,以太坊上的部署仍在稳定推进。截至目前,USD1在Ethereum主网上的总量已达到12,985,978枚。
这个事件透露出三层值得深挖的动向:其一,USD1的多链部署逻辑正在逐步清晰化;其二,WLFI正在以“低密度、高频率”的铸造方式细水长流;其三,以太坊作为稳定币原生主场,正面临新一轮竞争者的挑战。
为何在BNB链“升温”的同时,以太坊仍稳步扩张?
从今年以来的动态看,USD1在BNB链上节奏明显更快,不仅多次进行高额铸造,还频繁获得平台、钱包和DEX的支持。而在以太坊这边,铸造动作相对低调、分批进行,仿佛是一个“后勤基地”,节奏缓慢却极具战略价值。
本次50万枚的增发,或许正是WLFI有意保持以太坊上的“基础供应”。在多链布局的背景下,USD1不打算在某一条链上“孤注一掷”,而是将以太坊作为稳态流动性的锚点。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,可以同时保持与DeFi老牌协议的兼容性,同时也方便未来跨链桥打通后的“链间套利”。
小额频发:WLFI在避免什么?
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:WLFI并没有选择一次性在以太坊上大规模铸造USD1,而是以数十万到数百万的规模逐步释放。细看这背后的节奏,更像是对市场需求的“跟单式铸造”而非超前性“放水”。
这一做法显然是借鉴了USDC的铸造机制——按需发行,保证资金储备与流通速度之间的可控性。区别在于,USD1目前还处在早期阶段,更需要控制链上波动风险,防止“铸而不用”引发信任打折。
此外,小额频发还有助于避免被监控系统标记为“异常铸造”,尤其是在以太坊这样透明度极高、审查机制活跃的网络中,任何超常铸币操作都可能引发FUD(恐慌性不信任)。WLFI当前显然采取的是一个更稳妥的市场适应策略。
12,985,978枚的战略分布:以太坊角色并未被替代
尽管BNB Chain已经成为USD1增长最快的网络,但从数据上看,以太坊上的近1300万枚USD1依然占据了相当比重。这个数字说明,即便在“重心南移”至BSC生态的过程中,以太坊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以太坊的生态结构决定了它的价值:这里聚集着MakerDAO、Aave、Compound、Uniswap等最核心的DeFi协议,而这些协议要引入新的稳定币,首先看重的不是背书,而是链上稳定性与长期兼容性。USD1在以太坊上的“深水区”测试,恰好可以验证其抵御波动和可组合性的能力。
对于World Liberty Financial而言,维持以太坊上的战略存在,也是为未来潜在的机构合作做准备。毕竟,在传统金融开始探索链上应用场景时,以太坊仍是首选。
一场低调但具方向感的持续扩张
每一枚稳定币的铸造,都是一次对信任的博弈。USD1选择在BNB链上高调推进的同时,在以太坊上采取“静水流深”的节奏,显示出其并非短线炒作的项目,而是有章法、有耐心的战略部署者。
这一次新增的50万枚,虽然不够“震撼”,却可能是未来更大动作的前奏。比起那些靠一次新闻引爆全场的稳定币项目,USD1似乎更愿意走一条更长、更稳的路。
在稳定币领域,流动性只是基础,耐心才是武器。USD1是否能最终在ETH和BSC之间建立一个“双主场”的格局,我们或许正处在这个进程的中段,而非终点。
真正落地实用才有价值。